索 引 號: | D26--2022-0128 | 分 類: | 應急管理 | ||
責任部門: | 遂川縣應急管理局 | 發文日期: | 2022-04-12 17:25:48 | ||
標 題: | 關于印發遂川縣山洪災害防御預案、遂川縣防臺風應急預案的通知 | ||||
公開方式: | 主動公開 | 公開時限: | 常年公開 | 公開范圍: | 面向全社會 |
遂府辦字〔2020〕91號
遂川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關于印發遂川縣山洪災害防御預案、遂川縣
防臺風應急預案的通知
各鄉鎮人民政府,縣政府各部門,縣直各單位:
經縣政府同意,現將修訂后的《遂川縣山洪災害防御預案》和《遂川縣防臺風應急預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實施。2017年6月23日遂川縣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的《遂川縣山洪災害防御預案》(遂府辦發〔2017〕5號)和《遂川縣防臺風應急預案》(遂府辦發〔2017〕4號)同時廢止。
2020年11月10日
遂川縣山洪災害防御預案
目 錄
一 總則
1.1 編制目的
1.2 編制依據
1.3 編制原則
1.4 適用范圍
1.5 預案編制
1.6 預案審批
二 基本情況
2.1 自然地理及水文氣象
2.2 社會經濟
2.3 山洪災害概況
2.4 山洪災害防御現狀
三 危險區劃定
3.1 危險區劃分原則
3.2 危險區的基本情況
四 組織指揮機構
4.1 組織指揮機構情況
4.2 職責和分工
五 監測預警
5.1 山洪災害雨水情監測網
5.2 山洪災害雨水情臨界值確定
5.3 信息報送規程
5.4 山洪預報
5.5 預警流程
5.6 預警方式
5.7 預警等級
5.8 預警發布
5.9 通信保障
六 轉移避險
6.1 轉移安置
6.2 響應保障
七 搶險救災
7.1 搶險救災準備
7.2 搶險救災方案
八 保障措施
8.1 汛前檢查
8.2 宣傳教育及演練
8.3 紀律
8.4 預案管理與更新
8.5預案解釋部門
8.6預案實施時間
九 附表
一 總 則
山洪是指山丘區小流域產生的陡漲陡落的洪水過程。山洪災害是指山丘區由于降雨引發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損失的災害。山洪災害是洪水災害的一種?!吧胶闉暮Α钡亩x界定了預案防御的對象為“山丘區由降雨引發的可能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損失的山洪、泥石流、滑坡”。
為做好全縣山洪災害突發事件防范與處置工作,以有效防御山洪災害,保證山洪救災工作高效有序地進行,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避免群死群傷事件的發生,特制定本預案。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汛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抗旱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庫大壩安全管理條例》《江西省突發事件應對條例》《江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辦法》《江西省抗旱條例》《江西省河道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和《江西省防汛抗旱應急預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綜合利用水庫調度通則》以及《江西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等有關規定,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預案。
1.3.1 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以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為首要目標。
1.3.2 堅持安全第一,常備不懈,以防為主,防、避、搶、救相結合。
1.3.3 堅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具有可操作性。
1.3.4.堅持落實行政首長防汛責任制、分級管理責任制、分部門責任制和崗位責任制。
本預案適用于本縣范圍內山洪災害易發區山洪災害的預防和應急處置。
1.5.1 縣級山洪災害防御預案的編制內容包括:調查了解縣域自然和經濟社會基本情況、山洪災害類型、歷史山洪災害損失情況,分析山洪災害的成因及特點;確定縣級山洪災害防御部門職責及責任人員;明確區域內有山洪災害防治任務的鄉鎮及山洪災害防御措施;建立監測通信和預警系統,確定預警程序和方式,根據預報及時發布山洪災害預警信息;規定轉移安置要求,擬定搶險救災、災后重建等各項措施,安排日常的宣傳、演練等工作。
1.5.2 鄉鎮山洪災害防御預案的編制內容包括:調查了解區域內的自然和經濟社會基本情況、歷年山洪災害的類型及損失情況,分析山洪災害的成因及特點,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劃分危險區和安全區;確定鄉鎮、村級防御組織機構人員及職責;充分利用已有的監測及通信設施、設備,制定實時監測及通信預警方案,確定預警程序及方式,根據預報及時發布山洪災害預警信息;確定轉移安置的人員、路線、方法等,擬定搶險救災、災后重建等各項措施,安排日常的宣傳、演練等工作。
1.5.3 縣級防汛指揮部門負責組織編制縣級預案,并組織轄區內鄉鎮政府編制鄉鎮山洪災害防御預案。
1.6 預案審批
1.6.1 縣級預案由縣級人民政府負責審批,報市級防汛指揮部門備案。
1.6.2 預案每隔5年修訂一次。
2.1.1 概況
遂川縣位于江西省西南邊陲,是兩省八縣的交界之處。全縣有23個鄉鎮,3個國有林場,309個村委會,30個居委會,總人口62萬多人,其中城鎮人口 213386人,是吉安市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縣,屬典型的山區縣,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之稱。
2.1.2 氣象水文
遂川縣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霜期較短,年積溫大,具有春溫、夏熱、秋溫涼、冬冷而不寒的特點。由于受南海和東海的季風影響,一般4月開始多暖濕的夏季風,至5、6月份,暖濕氣流交織,降水集中,7至9月,則受亞熱帶高壓控制,除地方性雷陣雨或臺風外,雨水稀少。
年平均降雨量為1446.6毫米,年內分配不均,空間分布不均,年最大值2259.9毫米,出現在2002年。
年平均氣溫18.5℃。全縣最高氣溫41.2℃,出現在2010年,最低氣溫-6.6℃,出現在1955年。
2.1.3 地形地質
遂川縣地處吉安市西南部邊境,羅霄山脈南段以東,縣境南北寬81公里,東西長82.6公里,地理坐標為東徑11356′51″至11445′45″,北緯2528′32″至2642′55″。土地總面積3144.17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244160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77.7%,是典型的山區縣??偟牡貏菔牵罕蔽?、西部和南部三面高,北東低,中部自珠田鄉黃塘到于田鎮夏溪逐漸低平,構成珠—于狹長河谷平原,似箕狀呈北東向傾斜;縣內峰巒迭嶂,嶺谷相間,地形起伏,相對高差大,由南西至北東方向依次出現中山、低山、丘陵和河谷平原,縣內有江西省第二高峰南風面海拔2120.4米,最低海拔于田鎮夏溪村82米。中山海拔高程大于1000米,相對高差500~1000米,坡度40~60,面積423.63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13.47%;低山海拔高程500~1000米,相對高差300~500米,坡度40~50,面積1584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50.39%;丘陵海拔高程300~500米,相對高差100~200米,坡度20~45,面積989.3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31.46%;河谷平原海拔高程90~110米,相對高差小于20米,面積147.24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4.68%。全縣植被覆蓋率78.6%,但地質構造復雜,巖石風化強烈,地表巖土體穩定性差,易沖蝕。
2.2 社會經濟
改革開放以來,各項事業取得巨大成就,特別是近幾年,農業產業化和工業化進程加快,經濟快速發展,基礎設施、生態工程、人居環境變化顯著,105國道、220國道、贛粵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公路四通八達,通訊網絡基本實現全覆蓋,城鄉面貌大為改觀,群眾安居樂業。2019年,全縣生產總值164.5億元,同比增長8.1%;財政總收入17.2億元,同比增長3%;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和10.9%。
2.3 山洪災害概況
2.3.1 山洪災害類型、各類山洪災害的成因和特點
我縣位于江西省一級沉降帶南部邊緣,經歷了多次構造運動,尤以加里東期、燕山期最為強烈,形成了不同規模、不同方向、不同性質的構造,主要有北西向、北東向及北北東向構造。由于地質結構復雜,坡陡谷深,高程起伏大,徑流快,加上地表巖層風化嚴重,土壤結構松散,易沖蝕。汛期5、6、7月份的雷陣雨和8、9月份的臺風雨,尤以8、9月臺風雨雨量大而且集中,土壤一旦含水飽和,極易發生大面積的山體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災害。其特點:
一是突發性。主要由6、7月份強對流天氣造成局地強降雨。暴雨來勢兇猛,降雨量大,時間集中,一般為1—3小時不等,降雨量100毫米左右。由于我縣地形起伏大,徑流快,從降雨到形成山洪,只一、二個小時,最短的只有幾十分鐘。
二是季節性。我縣年內降雨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主要為汛期5、6、7月份的強對流天氣和8、9月份的臺風雨,尤以6、7月份局地強對流天氣和8、9月份臺風雨危害最大。遂川縣臺風大都由廣東至福建間登陸北進影響。臺風一旦侵入我縣,即可引起大范圍的集中期暴雨天氣,降雨量100—500毫米左右,極易引發山洪暴發等突發性災害,是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主要災害源。
三是區域性。我縣降雨區域性明顯,即中山地區大于低山地區,低山地區大于丘陵地區,丘陵地區大于河谷平原,呈南西至北東走向。南西部山區又是我縣降雨高值區,多年平均年降雨量2000毫米以上,是山洪重災區。
四是破壞性強。洪水一旦暴發,就像脫僵野馬,橫沖直撞,勢不可擋,其危害性、破壞性極大,極具毀滅性。突出表現為人員傷亡大,房屋倒塌多,基礎設施損毀重,恢復難度大。建國以來,山洪災害造成近600人死亡,其中1960年死亡409人,2002年死亡36人。
2.3.2 歷史山洪、泥石流、滑坡災害情況
特定的地理和氣候決定了我縣暴雨山洪災害的多發性。據史料記載,建國以來,全縣發生較大水災66次,其中42次發生在4—6月,24次受臺風影響發生在7—9月,危害嚴重的水災大致10年一遇;局地水災年年發生,是山洪災害多發縣。建國以來歷次大洪水的洪峰水位、流量、歷時的波動幅值起伏小。主要山洪災害有:
1960年8月9日-14日,全縣普遍暴雨,局部特大暴雨,14日右溪河山洪暴發,形成該流域230年一遇的大水災,據事后洪痕推算,得出滁洲水文站洪峰流量為2300秒立米。左溪河于9日晚山洪暴發,南溪水文站洪峰流量為1520秒立米。兩河洪水向縣城滾滾而來,造成縣城進水,街道積水深1.449米。泉江鎮西莊村以下成一片汪洋。全縣12807戶,56298人受災,因災死亡409人,傷246人。全縣交通及郵電通訊全部中斷,是建國后迄今最大的一次全縣性山洪災害。
1991年9月4日-9月8日,受16號臺風影響,全縣普降暴雨,局部特大暴雨,暴雨導致全縣26萬人受災,倒塌房屋608棟,死亡16人,14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2500萬元。
2002年全年汛期降雨量達2300毫米,主要集中在6月中旬至9月中旬,暴雨或特大暴雨過程有8次,最為突出的一次是9月13日。9月13日受18號臺風“黑格比”和冷空氣南下共同影響,全縣遭受罕見的特大暴雨襲擊,遂川江縣城洪水位達99.24米,超警戒水位0.24米。暴雨導致全縣18萬人受災,被洪圍困村莊159個,人口4.5萬人,倒塌房屋8300間,死亡28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05965畝,直接經濟損失1.3億元。
2005年8月13日,受10號臺風“珊瑚”影響,我縣珠田、禾源兩鄉鎮受災嚴重,造成2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4300萬元。
2006年7月25日,受5號臺風“格美”影響,我縣普降大雨到暴雨,局部特大暴雨,造成4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6168.8萬元。
2008年“5.29”暴雨,造成我縣11個鄉鎮受災,受災人口達53810人,倒塌房屋541間,農作物受災面積37717.5畝,直接經濟損失0.60296億元。但因預警及時,提前轉移了危險區群眾5000余人,避免了人員傷亡。
2009年“8.4”暴雨,這次暴雨致使我縣大坑、湯湖、高坪、大汾、營盤圩、戴家埔、泉江、南江、黃坑、堆子前、于田等11個鄉鎮、165個行政村不同程度受災。全縣受災人口15.8萬人,緊急轉移安置人口3.2萬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725萬元。其中大坑鄉受災最嚴重,全鄉14個行政村1.5萬多人口受災,因災死亡母女3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近1000萬元。
2014年“8.12”暴雨,造成我縣17個鄉鎮受災,受災人口達76706人,倒塌房屋1352間,省、縣、鄉、村公路共受損170公里,農作物受災面積43027畝,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613億元。其中湯湖、左安由于遭遇近年來罕見短時局部集中強降雨,突發嚴重山體滑坡,造成7村民死亡。
2018年6月7~10日,受臺風“艾云尼”影響,遂川縣境內普降大暴雨,全縣平均降雨量209.5毫米,66個站點降雨超過200毫米,贛江一級支流蜀水河發生超歷史洪水、遂川江發生較大洪水,北部五斗江、衙前、雙橋、新江四個鄉鎮受災嚴重,其它鄉鎮也不同程度受災。據統計,此次暴雨災害過程共導致全縣11.57萬人受災,倒塌房屋1485間,農作物受災面積8.82萬畝,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2730.8萬元,其中水利設施經濟損失12789.3萬元。
2.3.3 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布情況
全縣地質災害隱患點2306處,(其中崩塌692處、滑坡1611處、泥石流3處),威脅人數21236人,威脅財產36527萬元,全縣現有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15個,其中列入中型以上規模的隱患點有10個,是全省重要的地質災害防治縣。
2.4 山洪災害防御現狀
2.4.1 非工程措施現狀
(1)加強組織指揮機構建設。人事有變動的鄉鎮,每年汛前要對組織指揮機構成員進行調整,并熟悉預案。
(2)切實做好搶險救災物資儲備。常備物資有土、沙、塊石、編織袋、木材、毛竹、鐵絲、鐵鍬、繩索、照明工具等,汛前要清理添置到位。
(3)落實應急救援隊伍。應急救援隊伍主要以縣消防救援大隊、縣森林消防大隊、縣武警中隊、遂川縣綜合應急救援預備大隊、鄉鎮救援隊伍(包含鄉鎮公安派出所)、社會救援隊伍(遂川縣藍天救援隊、遂川救援隊、遂川縣青年救援隊)等六支隊伍為主。汛期,各救援隊伍必須全部進入防汛救災備勤狀態,強化應急演練,做好救援隊伍、裝備物資等各項應急準備,隨時做好防汛、山洪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救援的準備,確保一旦突發災險情,能有力、有序、有效搶險救援。
(4)加強防汛值班。汛期實行領導帶班的24小時防汛值班制,做到24小時電話有人接;縣鄉防汛有關責任人手機24小時不關機,確保防汛信息暢通。
(5)充分利用社會通信公網,確保防汛通信的預警反饋系統完好和暢通。遭遇山洪災害,及時利用電視、預警廣播、電話、短信、銅鑼、LED屏及微信等各種網絡媒體發布預警信息。
(6)制定山洪災害的防御預案。預案的內容以明確縣、鄉 鎮、村各級責任和預防山洪災害措施為主。
(7)加強防災知識宣傳。通過印發宣傳單、掛圖、出黑板報等形式,向災害區群眾廣泛宣傳防災避災和自我救護知識,努力提高群眾自我保護意識。
(8)繼續抓好移民工作。由于我縣屬山區縣,群眾居住分散,對危險區群眾繼續實施搬遷避讓移民工作。
2.4.2工程措施現狀
遂川縣境內水系發育,河網密布,有遂川江和蜀水兩大河流,均屬贛江一級支流。遂川江分南支、北支,在縣城西南李派渡合二為一,縣境內集雨總面積2488平方公里。左江、右江構成蜀水上游兩大支流,在雙橋鄉江口合流為蜀水,縣境內集雨總面積630平方公里。全縣有各類蓄、引、提水工程6272座(處),其中蓄水工程2016座,中型水庫1座,?。ㄒ唬┬退畮?座,?。ǘ┬退畮?1座,塘壩1988座,1萬方以上山塘425座; 引水工程3261座,其中萬畝以上2座(北澳陂、南澳陂),千畝以上4座(車山陂、豐收陂、青龍陂、黃坑水陂); 提水工程998處(臺)?,F有保護耕地萬畝以上防洪堤長9.4公里,保護耕地萬畝以下防洪堤長44.6公里,共保護耕地5萬余畝,保護人口10多萬人。建成水電站148座,裝機16.96萬千瓦,年發電量約5億度。
上述水利工程抵御山洪災害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但由于歷年遭受不同程度的山洪災害,各種工程損毀較大,且這些水利工程大多建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多為“三邊”工程,防洪標準低,運行年數久,老化現象嚴重,工程不安全因素增多,多數工程急需維修加固和更新改造。
我縣山洪災害主要發生在西部鄉鎮,各行政村之間基本實現通公路,但由于群眾居住分散,通往村級公路的鄉村小道還存在部分的山間土路或碎石路面,坡陡路滑,雨天通行困難,跨溝、跨河的橋梁與道路不配套,遇大的山洪時不能滿足群眾撤退要求。
3.部分群眾的避險意識不強,自救、互救能力不高。通過防汛工作實踐發現,有的群眾盲目自信,在已有暴雨預警后,還認為不會有大的暴雨災害,不做任何防范,缺乏應有的警覺性;有的群眾在出現山洪災害和滑坡跡象后還不愿撤離,要讓干部強制執行,增大了不應有的工作量;有的群眾在山洪災害面前手足無措,不知道應該如何撤離避險,缺乏應有的救生本領。
三 危險區劃定
危險區是指受山洪災害威脅的區域。危險區一般分布于河谷、溝口、河灘、低洼處,陡坡及不穩定的山體下,水庫和山塘的下游,一旦發生山洪、泥石流、滑坡,將直接造成區內人員傷亡以及房屋、設施、耕地等的破壞。
3.2 危險區的基本情況
遂川縣山洪災害調查評價報告確定縣境內山洪災害危險區146個,防洪能力小于5年一遇的極高危險區有16個,5-20年一遇的高危險區有82個,20-100年一遇的有45個,大于100年一遇的有3個。
現狀防洪能力低于5年一遇的主要分布在:雩田鎮任溪村渭墈下、堆子前鎮鄢背村下鄢、大汾鎮大汾村農民街、碧洲鎮豐林村楠仚和楠木、南江鄉中順村水口、泉江鎮大屋村大屋場和河背、新江鄉石坑村大湖州、堆子前堆前村磨形、巾石鄉龍山村橫門、泉江鎮新溪村下鰲、五斗江鄉豐祿村新田、黃坑鄉金田村河壩、左安鎮樟木村北山、戴家埔鄉七嶺村白沙(詳見附表5)。
縣防汛抗旱指揮部負責領導、組織全縣的山洪災害防御工作,主要職責是負責督促全縣山洪災害防治規劃的實施;執行上級防汛指揮調度指令和經批準的防御洪水預案、度汛方案、洪水調度方案,枯水應急水量調度方案,實施防汛抗旱指揮調度;組織指導汛前檢查和清障,督促有關部門及時處理影響河道安全度汛的有關問題;組織建立與防汛抗旱有關的信息系統,負責依法發布全縣汛情旱情通告,宣布進入或者結束緊急防汛抗旱期;協調指導防汛抗旱經費和物資的籌集、管理和調度;檢查督促防洪抗旱工程設施建設和水毀工程的修復。
縣委辦、縣政府辦:負責全縣防汛抗旱工作的組織和協調。
縣應急管理局:負責山洪災害發生后的應急處置和救援工作。主要包括:組織指導協調專、兼職應急救援力量開展山洪災害應急救援工作,按程序提請、銜接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參與應急救援工作;組織指導突發山洪災害調查評估、災情核查、損失評估和救災捐贈;組織協調重要應急物資的調撥和緊急配送;會同鄉(鎮)人民政府和有關方面組織協調緊急轉移安置受災群眾、被損毀房屋恢復重建補助和受災群眾生活救助;按權限管理、分配救災款物并監督使用;匯總災情信息并依法依規統一發布,參與災情及其應急救援情況新聞發布工作;組織開展山洪災害應急演練。
縣水利局:負責山洪災害日常防治和監測預報預警;承擔山洪災害應急救援的技術支撐工作和山洪災害調查評估、災情核查、損失評估。主要包括:組織指導協調和監督山洪災害調查評價及隱患的普查、詳查、排查;指導開展群測群防、專業監測和預報預警等工作,指導開展山洪災害工程治理工作;負責山洪災害隱患點管理和信息共享平臺建設,提供災害發生地的相關基礎數據,提出應急處置和救援技術建議。
縣人武部:根據汛情、旱情需要,組織指揮轄區民兵參加抗洪搶險救災行動,協調軍兵及預備役部隊支援重大抗洪搶險救災,負責向軍隊系統上級單位申請對我縣搶險救災給予有關方面支援,負責協調任務部隊遂行搶險救災任務的保障。
縣財政局:負責籌集縣級防汛抗旱資金,在本級財政預算中安排資金,用于:防汛抗旱應急救援,防汛抗旱物資采購,水毀防洪工程、抗旱工程的修復,防汛抗旱非工程措施水毀修復;根據縣防汛抗旱指揮部提出的資金分配建議,按照相關規定及時下達資金,并會同有關部門監督檢查資金使用情況。
縣發改委:負責組織協調防汛抗旱體系建設與水毀工程項目建設計劃的爭取與安排,協調全縣油氣長輸管道和電力項目的防汛安全工作。
縣委宣傳部:指導協調全縣新聞單位對防汛抗旱工作進行宣傳報道;指導防汛抗旱網絡輿情監測及導控。
縣工業和信息化局:負責協調全縣有關工業企業的防汛工作。
縣農業農村局:負責掌握農業洪澇、旱災信息,組織開展農業生產救災指導和技術服務,組織指導災后農業救災、生產恢復及農作物種子的供應。負責緊急情況下抗洪搶險所需麻袋、編織袋、災民救濟糧供應,以及洪水威脅區內糧食轉移等工作。負責相關防汛抗旱機具的維修和調配。
縣林業局:負責組織協調抗洪搶險所需木材、毛竹等物資的供應,組織做好林業系統的防汛抗旱工作。
縣自然資源局:負責地質災害預防和治理,承擔地質災害應急救援的技術支撐工作。主要包括:落實綜合防災減災規劃相關要求,組織編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和防護標準并指導實施,組織指導協調和監督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及隱患的普查、詳查、排查:指導開展群測群防、專業監測和預報預警等工作,指導開展地質災害工程治理工作;負責地質災害隱患點管理和信息共享平臺建設,提供災害發生的基礎地質、基礎測繪等數據,提出應急處置和救援技術建議。
縣氣象局:負責監測天氣氣候形勢,做好災害性天氣監測預報預警工作,及時向縣防指提供天氣實況和氣象預測預報預警信息,并進行評估和總結;承擔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發布。
縣水文勘測隊:承擔水、雨情的監測、分析、預測、預報,并進行評估和總結; 承擔墑情監測、分析,水資源量的收集、分析、計算;承擔洪水、枯水水情預警發布。
縣公安局:負責維護抗洪搶險秩序和災區社會治安工作,負責做好防汛搶險、分洪爆破時的戒嚴、警衛等工作,打擊破壞防汛抗旱救災行動和防汛抗旱設施安全、盜竊防汛抗旱物資設備等違法犯罪行為,做好防汛抗旱的治安保衛工作。防汛緊急期間,協助組織群眾撤離和轉移。協助有關部門妥善處置因防汛抗旱引發的群體性治安事件。負責協調抗洪搶險所需炸藥的供應,協調爆破企業參與執行爆破任務。
縣交警大隊:負責維護防汛交通。防汛緊急期間,協助組織群眾撤離和轉移,根據防汛需要實施交通管制。負責協調抗搶險、救災、防疫、抗旱人員和防汛抗旱救災物資、設備的優先通行。
縣交通運輸局:負責所轄公路、橋梁工程和在建工程及設施的防洪安全和災后恢復、重建。汛期對運送抗洪搶險、救災、防疫、抗旱人員和防汛抗旱救災物資、設備的車輛優先通行。組織調配緊急搶險和撤離人員所需車輛、船舶等運輸工具。
縣衛生健康委員會:負責組織水旱受災群眾及防汛抗洪人員的醫療救護、健康教育、心理援助和災區衛生防疫工作。對災區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實施緊急處理,防止疫病的傳播、蔓延。
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指導、監督城市公用設施建設工地的安全度汛工作。指導物業企業所轄物管小區的安全度汛。
縣文化廣播電視新聞出版旅游局:負責文物安全度汛及因災損毀文物的修復和重建工作。組織指導旅游景區、旅行社制訂防汛應急預案,協助縣旅游做好景區防汛工作的組織協調,督促旅游景區、旅游團隊落實防汛應急各項措施,保障團隊游客生命安全。
縣融媒體中心:負責組織全縣防汛抗旱宣傳報道及重大災情資料的收集、錄像工作,及時主動向上級新聞部門提供稿件。必要時,根據縣防指的要求,及時發布防汛抗旱信息。
縣供電公司:組織指導電力部門防汛抗旱應急預案編制并組織實施;保障抗洪、排澇、抗旱、救災的電力供應以及應急搶險救援現場的臨時供電;負責按防汛抗旱要求實施電力調度。
縣電信公司:負責保障防汛期間通信設施的安全,保障防汛信息傳遞及時。緊急情況下,調度應急通信設備,保障防汛指揮調度電路暢通;協助發布重大汛情預警信息。
縣教育體育局:指導、監督全縣學校的防汛抗旱宣傳教育工作。督促涉及防洪安全的學校落實汛期安全防范措施,在防汛緊急期間做好師生安全轉移,配合有關部門保障師生等的人身安全,指導學校災后重建工作。
縣供銷社:負責組織協調抗洪、搶險、抗旱、救災有關物資的籌集和供應。
縣商務局:負責組織協調抗洪、搶險、抗旱、救災所需生活必需品的供應。
縣城市管理局:負責城區排水設施的日常養護管理,建立健全排水防澇應急預案,及時檢查疏通排水管道,清淤管渠、檢查井、雨水井等設施,確保設施完好,排水排澇通暢。當縣城出現內澇時,及時組織力量對積水路段進行排澇,并負責過往行人、車輛的安全。指導、監督城區高空構筑物、樹木、公園綠地及其他市政公用設施落實防汛抗旱、防臺風安全措施。
縣公路分局:負責所轄公路的防洪安全和災后恢復、重建;做好公路(橋梁)在建工程安全度汛工作,在緊急情況下責成項目業主(建設單位)強行清除礙洪設施,確保轄區公路暢通。
縣移動公司、縣聯通公司:負責保障防汛期間通信設施的安全,保障防汛信息傳遞及時。緊急情況下,調度應急通信設備,保障防汛指揮調度電路暢通;協助發布重大汛情預警信息。
縣工業園區管委會:負責園區企業安全度汛管理,督促企業做好防汛抗旱工作。
縣消防救援大隊:根據汛情、旱情需要,組織指揮全縣消防綜合性救援隊伍執行抗洪搶險救災、營救群眾、轉移物資等任務,負責干旱時城鄉群眾的應急送水工作。
縣武警中隊:根據汛情需要,組織駐縣武警官兵參加搶險救災、營救群眾、轉移物資等任務。協助當地公安部門維護搶險救災秩序和災區社會治安。根據縣政府請求,調配搶險救災物資、器材。
縣防辦承辦縣防指日常工作,組織協調全縣的山洪災害防御工作。負責組織編制全縣山洪災害防御預案、洪水調度方案,并監督實施;指導、推動、督促全縣各鄉鎮和有關部門制定和實施山洪災害防御預案;督促指導有關鄉鎮和部門清除河道、渠道范圍內阻礙行洪的障礙物;負責下達山洪災害防御物資的計劃、儲備等。
五 監測預警
遂川縣水雨情監測系統共有自動雨量、水位站共121個。系統建成后,全縣平均雨量站站網密度達到30km2/站。
站網布設原則
1.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全部設置為自動監測站,重點布設在暴雨山洪易發區小流域內人口居住密集的鄉鎮村、處于低洼地區的中小學校、重要工礦企業、交通等基礎設施地區。
2.堅持科學合理的原則。重點布設在暴雨中心區及山洪災害易發區。
3.充分考慮通信、交通等運行管理維護條件。
4.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盡量使用已有的水文、水庫、氣象等部門的監測站。
5.合理密度原則。山洪災害嚴重的區域原則上按照20~100km2/站的密度布設自動雨量站;在山洪災害特別嚴重的鄉鎮、山洪災害頻發及人口密度大的村組、山洪災害易發區的暴雨中心,按照20~30km2/站的密度布設自動雨量站;原則上每個鄉鎮不少于1個站點。
6.水位站布設需遵循以下要求。面積超過100km2的山洪災害嚴重的流域,且河流沿岸為縣、鄉政府所在地或人口密集區、重要工礦企業的,均布設自動水位站。流域面積50~100km2的山洪災害嚴重的小流域,如果河流沿岸有人口較為集中的居民區或有較重要工礦企業、較重要的基礎設施,盡可能布設自動水位站。水位站宜設在人口居住區上游,地點應考慮交通、通訊條件,預警時效等因素綜合確定。
5.2.1 參照歷史山洪災害發生時的降雨情況,根據各地的暴雨特性、地形地質條件、前期降雨量等,分析確定本地區可能發生山洪災害的臨界雨量值。
5.2.2 根據歷史山洪災害發生時溪河水位情況,分析確定本地區可能發生山洪災害的溪河水位值及變化情況;有的河流可將上游水情變化作為判斷是否對下游造成山洪災害的主要依據。
5.2.3降雨臨界雨量值。我縣屬暴雨山洪災害高發區。警戒雨量是指當一定時段降雨達到某一特征值,且如果降雨仍繼續,即有可能發生山洪災害的雨量;危險雨量是指當一定時段降雨達到某一特征值,即有可能發生山洪災害時的雨量。經過多年的實際操作情況,我縣汛期警戒雨量為降雨量1小時達40毫米以上、3小時達60毫米以上、6小時達80毫米以上、12小時達100毫米以上、24小時達120毫米以上時,要加強防范做好危險區群眾轉移準備工作,并根據上級指令提前轉移危險區群眾到指定安置點;危險雨量為降雨量1小時達60毫米以上、3小時達80毫米以上、6小時達100毫米以上、12小時達120毫米以上、24小時達140毫米以上時,要立即啟動應急預案,轉移受威脅群眾到指定的安置點,并將有關情況報縣防汛辦。當連續多日降雨時,應提前啟動應急預案,轉移危險區群眾。
我縣山洪災害防御信息實行分級上報,歸口管理,資源共享的原則,重要信息應立即上報,因客觀原因一時難以準確掌握的信息,應及時報告基本情況,同時抓緊了解情況,隨后補報詳情。
屬一般性汛情、工情、險情、災情,按分管權限,報送鄉鎮負責處理。凡因險情、災情較重,按分管權限一時難以處理,需上級幫助、指導處理的,經鄉鎮負責同志審批后,可向縣防指值班室上報。
凡經本級或上級防汛抗旱指揮機構采用和發布的水旱災害、工程搶險等信息,當地防汛抗旱指揮機構應立即調查,對存在的問題,及時采取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當險情、災情嚴重或發生人員傷亡時,應立即報告縣防汛抗旱指揮部。
當災害涉及或者可能影響毗鄰鄉鎮的,事發鄉鎮應當及時向毗鄰鄉鎮通報;當縣外災害可能影響本縣時,縣防指應當及時向相關縣防汛抗旱指揮機構了解,并向縣防指領導報告。當縣防指辦公室接到特別重大、重大的汛情、旱情、險情、災情報告后應立即報告市防指,請求協調相關事宜。
各地降雨量預報由縣氣象部門發布,溪河洪水預報由水文部門發布,水庫水位預報由水利部門發布,泥石流和滑坡預報由自然資源部門發布。
(1)明確縣、鄉、村、組、戶五級山洪地質災害防御責任制體系,鄉鎮黨政主要領導和鄉鎮分片包村領導對轉移工作具體負責,村、組、戶為組織實施轉移責任人,縣、鄉兩級防汛辦值班人員負責通知轉移并收集轉移信息。
(2)凡可能遭受山洪災害威脅的地方,應根據山洪災害的成因和特點,主動采取預防和避險措施。應急、水利、氣象、水文、自然資源等部門應密切聯系,相互配合,實現信息共享,提高預報水平,及時發布預報警報。山洪災害易發區要建立專業監測與群測群防相結合的監測體系,落實觀測措施,汛期堅持24小時值班巡邏制度,降雨期間,加密觀測、加強巡邏。
(3)氣象部門作出強降雨預測后,各鄉鎮要采取廣播、電視、短信、網絡媒體等各種措施,向強降雨地區群眾發布,盡可能將轉移預警信息通知到戶到人。按照縣、鄉、村、組、戶五級山洪災害防御責任制體系,通知轉移對象做好轉移準備,鼓勵轉移對象提前投親靠友,先行轉移避險至安全區域。
(4)降雨發生后,各鄉鎮要密切關注雨情,當區域內達到立即轉移的雨量標準值后,要發出立即轉移預警信息。村、組、戶責任人應立即組織轉移對象安全轉移至預案確定的安置點。持續做好群眾工作,防止轉移對象擅自返回現象。同時,要自下而上做到逐級反饋上報轉移安置情況,以便及時組織抗災救災。
(5)解除山洪災害預警信息由鄉鎮根據天氣情況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及時發布。
內部預警:通過“2+23”工作微信群、電話、短信向各成員單位、各鄉鎮、各相關防汛責任人發布。
外部預警:通過電視、微信公眾號、手機、電話、廣播、短信、LED屏(體制內單位和體制外商場)、銅鑼、口哨、警報等形式向危險區群眾發布。
我縣的預警等級分為三級,一級預警為超警鄉鎮數量達12個鄉鎮以上時,二級預警為超警鄉鎮數量達8個鄉鎮以上時,三級預警為超警鄉鎮數量達4個鄉鎮以上時。
縣防指督促相關地區,按照預案要求做好群眾轉移安置工作,通知可能受影響的重要交通干線的管理部門做好防范。鄉鎮應及時向縣防指報告人員轉移情況及受災情況等信息;縣應急管理局收集各地人員轉移安置情況及受災情況等信息?!?/span>
5.9通信保障
(1)任何通信運營部門都有依法保障防汛抗旱信息暢通的責任,特急水旱災害信息必須優先、快捷、準確傳遞。防汛計算機網絡電路提供部門(商)必須依法保證防汛信息網絡的暢通。
(2)縣、鄉防汛抗旱指揮機構應按照以公用通信網為主的原則,合理組建防汛專用通信網絡,確保信息暢通。
(3)縣、鄉防汛抗旱指揮機構應協調當地通信管理部門,按照防汛抗旱的實際需要,將有關要求納入應急通信保障預案。出現突發事件后,通信部門應啟動應急通信保障預案,迅速調集力量搶修損壞的通信設施,努力保證防汛抗旱通信暢通。必要時,調度應急通信設備,為防汛通信和現場指揮提供通信保障。
(4)在緊急情況下,縣防指應充分利用公共廣播和電視等媒體以及手機短信等手段發布信息,通知群眾快速撤離,確保人民生命的安全。
(5)水文部門和水工程管理單位對自建的防汛信息報汛網必須保證防汛信息及時采集和傳輸。水庫等水工程管理單位必須配備通信設施。
(6)縣防指通過部門內部網絡及電話等多種手段保證與黨、政、軍及各成員單位信息暢通。
(7)執行各類急難險重應急搶險和救援任務的專業隊伍應配備應急通訊設備,以應對災區通訊中斷不利情況。
(8)建立和公布防汛責任人的通訊方式。
6.1 轉移安置
6.1.1 安置原則
轉移遵循先人員后財產,先老弱病殘人員后一般人員的原則,應以集體、有組織轉移為主。轉移地點、路線的確定遵循就近、安全的原則。因地制宜地采取集中、分散等安置方式。
6.1.2 以村為單位確定需要轉移安置的人員,并登計造冊。轉移遵循先人員后財產,先老弱病殘人員后一般人員的原則,應以集體、有組織轉移為主。
6.1.3 轉移地點、路線的確定。
村民接到轉移信號后,必須迅速按預定路線轉移。轉移遵循就近、安全的原則。汛前,擬定好轉移路線、安置地點,并告訴每戶群眾,要在村道醒目位置樹立《山洪災害轉移安置告示牌》,讓群眾熟悉轉移路線,做到轉移時方向明、不慌亂,避免不必要的損失;汛期,必須經常檢查轉移路線、安置地點是否出現異常,如有異常應及時修補或改變線路。轉移路線要避開跨河、跨溪或易滑坡等地帶。不要順著溪河溝谷上下游、泥石流溝上下游、滑坡的滑動方向轉移,應向溪河溝谷兩側山坡或滑動體的兩側方向轉移。
6.1.4 落實轉移責任人
鄉、村、組逐級落實好轉移責任人,非有特殊情況并經鄉鎮指揮部批準,不得擅自變更。
6.1.5 制作明白卡
由鄉鎮負責制作和發放。明白卡上必須包含轉移路線、安置地點、責任人等有關信息,并且在每年汛前發放到每戶。
6.1.6 制定當交通、通訊中斷時,鄉、村(組)躲災避災的應急措施。
6.2 響應保障
轉移工作采取縣、鄉鎮、村、組干部層層包干負責的辦法實施,明確轉移安置紀律,統一指揮、安全第一。黨員干部要身先士卒,起模范帶頭作用,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信號發送和轉移責任人必須最后離開山洪災害發生區,對危在眼前、不服從轉移命令的人員,有權采取強制轉移措施。對玩忽職守、臨陣脫逃的黨員干部依法依紀就地處理。危險未解除前,嚴禁被轉移安置好的人員返回住房住宿或拿取物品。響應解除后方可返回。
針對全縣群眾防災避災意識薄弱、缺乏應急搶險知識的情況,利用報刊、廣播、電視、宣傳欄、標語等形式,進行山洪地質災害防御知識宣傳。同時,廣泛普及國家的法律、法規,有重點有選擇地把《防洪法》、《礦產資源法》、《環境保護法》中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政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宣傳介紹。特別是以普及提高群眾應急救災搶險知識為重點,用圖片和示范講解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宣傳,使應急救災知識家戶喻曉,增強了群眾的主動防災避災意識,減少誘發山洪災害的人為因素。
7.2 搶險救災方案
一旦發生險情,在及時向上級防汛指揮部門報告的同時,應急搶險隊投入搶險救災,確保災區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盡量減少財產損失。緊急情況下可以強制征用和調配車輛、設備、物資等。
對可能造成新的危害的山體、建筑物等加強巡視,安排專人監測,發現問題及時上報,市防汛抗旱指揮部立即采取果斷措施。
發生災情,首先把被困人員迅速轉移到安全地帶。
如有人畜傷亡,及時搶救受傷人員,清理、掩埋人畜尸體。
對緊急轉移的人員作好臨時安置,發放糧食、衣物,對災區作好衛生防疫工作。
迅速組織力量搶修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組織群眾清理房屋、打掃衛生,對水淹禾苗搞好扶苗洗苗,對絕收田及時改種經濟作物等,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共同實施災后重建工作。
汛前,縣防汛抗旱指揮部、鄉鎮對所轄區域進行全面普查,發現問題登記造冊,及時處理,同時對可能引發山洪災害的工程、區域等安排專人負責防守。
8.2.1 對本預案內的主要內容,利用會議、廣播、電視、報紙、墻報、標語等多種形式,向轄區內群眾進行宣傳。
8.2.2 用圖片和示范講解相結合的方式讓居民熟悉轉移路線及安置方案。
8.2.3 組織區域內人員開展實戰演練。
我縣建立了防災救災責任制,明確各級政府主要負責人為防御山洪災害的第一責任人,把責任層層落實到縣、鄉、村,逐級簽訂防御目標責任書,分區分片包村,責任到人,并在汛前進行公示??h里成立了由發改、工信、水利、自然資源、氣象、交通、文廣、農業、林業、住建、財政、應急、供銷、電信、供電、公安、人武、衛健等部門組成的領導小組,政府分管領導為組長,由自然資源、水利、農業、住建等部門負責規劃、協調等工作,其他部門各負其責、各司其職。各鄉鎮也成立相應機構,明確職責,密切協作,形成做好全縣山洪災害的防治工作的合力。同時,對于在防御山洪災害工作中因擅離職守、推諉扯皮、行政不作為、指揮組織不力、監測預警不及時等行為造成人員傷亡責任事故或重大損失的,嚴肅追究有關責任人的責任。
8.4 預案管理與更新
本預案由縣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負責制定和管理,每5年由縣防汛辦召集有關部門對本預案進行評審,并視情況變化作出相應修改,報縣政府批準。
8.5 預案解釋部門
本預案由縣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負責解釋。
8.6 預案實施時間
九 附表
表A-1 縣域經濟社會基本情況統計表
縣、鄉名稱 | 土地面積 (平方公里) | 人口 (人) | 耕地面積 (公頃) | 播種面積 (公頃) | 糧食總產量(噸) |
---|---|---|---|---|---|
遂川縣 | 3144.17 | 618161 | 29793 | 38226 | 249625 |
泉江鎮 | 187.9 | 128182 | 2743 | 4156 | 27769 |
枚江鎮 | 69 | 23438 | 1300 | 2156 | 14804 |
碧洲鎮 | 115.2 | 13847 | 956 | 1384 | 8504 |
大坑鄉 | 157.5 | 17768 | 690 | 784 | 5042 |
雩田鎮 | 221.2 | 63947 | 3232 | 5400 | 35154 |
巾石鄉 | 149.5 | 29118 | 1226 | 2116 | 13506 |
珠田鄉 | 89.6 | 26176 | 1009 | 1643 | 10756 |
衙前鎮 | 166.1 | 13229 | 883 | 949 | 6201 |
新江鄉 | 188 | 11524 | 1155 | 1016 | 6660 |
雙橋鄉 | 97.2 | 7652 | 853 | 906 | 5749 |
五斗江鄉 | 227.6 | 13673 | 918 | 1096 | 6950 |
禾源鎮 | 106.9 | 24259 | 1120 | 1396 | 9103 |
草林鎮 | 137.1 | 36466 | 1469 | 2132 | 13536 |
南江鄉 | 46.7 | 12623 | 604 | 726 | 4312 |
左安鎮 | 156.5 | 36288 | 2215 | 2713 | 18205 |
湯湖鎮 | 97.4 | 17967 | 1303 | 1176 | 7712 |
高坪鎮 | 115.5 | 15956 | 1066 | 1029 | 7146 |
黃坑鄉 | 75.8 | 21194 | 1054 | 1496 | 9990 |
堆子前鎮 | 105.2 | 23589 | 886 | 1108 | 7027 |
西溪鄉 | 67.4 | 17469 | 1080 | 1449 | 9253 |
大汾鎮 | 300.5 | 42858 | 2428 | 2538 | 16651 |
戴家埔鄉 | 154 | 15702 | 1327 | 635 | 4192 |
營盤圩鄉 | 70.9 | 5236 | 276 | 222 | 1403 |
注:全縣國土面積3144.17平方公里(含大壩里和坪頭工地)。
表A-2 歷年山洪災害損失情況表
日期 | 災害 類型 | 受災人數(人) | 受災面積(畝) | 死亡人數(人) | 倒房 (間) | 經濟損失 (萬元) | 日最大降雨量 (毫米) | 主要發 生地點 |
2002.9.13 | 黑格比臺風 | 180000 | 105965 | 36 | 8300 | 31000 | 266 | 縣城 泉江上坑 |
2005.8.13 | 珊瑚 臺風 | 2 | 4300 | 290 | 禾源鎮 珠田鄉 | |||
2006.7.25 | 格美 臺風 | 4 | 6168.8 | 263 | 禾源鎮 | |||
2008.5.29 | 暴雨 | 53810 | 37717 | 0 | 541 | 6029.6 | 162 | 全縣11個鄉鎮 |
2009.8.4 | 暴雨 | 30450 | 4500 | 3 | 17 | 2725 | 199 | 大坑鄉等 |
2014.8.12 | 暴雨 | 76706 | 43027 | 7 | 1352 | 16130 | 145 | 全縣17個鄉鎮 |
2018.6.7 | 暴雨 | 115700 | 88200 | 0 | 1485 | 32730.8 | 215.5 | 五斗江、衙前 雙橋、新江 |
表A-3:遂川縣山洪災害預警指標
預警等級 | 1小時 | 3小時 | 6小時 | 12小時 | 24小時 |
提前轉移 | 40 | 60 | 100 | 100 | 120 |
立即轉移 | 60 | 80 | 120 | 120 | 140 |
當連續多日降雨時,應提前啟動應急預案,轉移危險區群眾。
表A-4 縣自動雨量、河道水文、河道水位水庫水位站情況表
序號 | 站名 | 所在鄉鎮 | 站址 | 測站 | 警戒(汛限) |
1 | 高坪 | 高坪鎮 | 高坪鎮政府 | 雨量 | |
2 | 車下 | 高坪鎮車下村 | 雨量 | ||
3 | 桃洞 | 高坪鎮桃洞村 | 雨量 | ||
4 | 明坑 | 高坪鎮明坑村 | 雨量 | ||
5 | 湯湖 | 湯湖鎮 | 湯湖鎮安村電站 | 雨量 河道水文 | |
6 | 安村水庫 | 湯湖鎮安村水庫 | 雨量 水庫水位 | 427/427.5 | |
7 | 南屏 | 湯湖鎮南屏村 | 雨量 | ||
8 | 小坑 | 湯湖鎮白土村 | 雨量 | ||
9 | 山???/span> | 湯湖鎮圍溪村 | 雨量 | ||
10 | 左安 | 左安鎮 | 左安鎮政府 | 雨量 | |
11 | 社背 | 左安鎮樟木村 | 雨量 | ||
12 | 白云 | 左安鎮白云村 | 雨量 | ||
13 | 洋溪 | 左安鎮洋溪村 | 雨量 | ||
14 | 南江 | 南江鄉 | 南江鄉南江村 | 雨量 | |
15 | 南洞 | 南江鄉南洞村 | 雨量 | ||
16 | 順溪寺 | 南江鄉中順村 | 雨量 | ||
17 | 草林 | 草林鎮 | 草林鎮鎮政府 | 雨量 | |
18 | 巖坑 | 草林鎮拱前村 | 雨量 | ||
19 | 芳田 | 草林鎮峨溪村 | 雨量 | ||
20 | 仙廟 | 草林鎮楠木村 | 雨量 | ||
21 | 坳下坪 | 禾源鎮 | 禾源鎮禾源村 | 雨量 河道水文 | |
22 | 太平山 | 禾源鎮太平山村 | 雨量 | ||
23 | 深坳 | 禾源鎮深坳村 | 雨量 | ||
24 | 黃溪 | 禾源鎮黃溪村 | 雨量 | ||
25 | 三溪 | 禾源鎮三溪村 | 雨量 | ||
26 | 長境 | 禾源鎮洞溪村 | 雨量 | ||
27 | 大富 | 禾源鎮黃背村 | 雨量 | ||
28 | 下垅 | 禾源鎮下垅村 | 雨量 | ||
29 | 龍腦 | 禾源鎮龍腦村 | 雨量 | ||
30 | 嚴塘 | 禾源鎮嚴塘村 | 雨量 | ||
31 | 珠田 | 珠田鄉 | 珠田鄉達溪村 | 雨量 | |
32 | 羅帶橋 | 珠田鄉羅帶橋村 | 雨量 | ||
33 | 草林沖水庫 | 草林沖水庫大壩 | 雨量 | 141/141 | |
34 | 仙坑 | 珠田鄉仙溪村 | 雨量 河道水文 | ||
35 | 南溪 | 珠田鄉南溪村 | 雨量 | ||
36 | 珠溪 | 珠田鄉珠溪村 | 雨量 | ||
37 | 遂川 | 泉江鎮 | 泉江鎮東路小區 | 雨量 河道水文 | 99.00 |
38 | 大屋 | 泉江鎮大屋村 | 雨量 | ||
39 | 同裕 | 泉江鎮洲上村 | 雨量 | ||
40 | 湖塘 | 泉江鎮上坑村 | 雨量 | ||
41 | 官坑 | 泉江鎮木岡村 | 雨量 | ||
42 | 山背洲 | 泉江鎮澤江村 | 雨量 河道水位 | 116.56 | |
43 | 坑口 | 泉江鎮坑口村 | 雨量 | ||
44 | 同裕水庫 | 同裕水庫 | 雨量 水庫水位 | 159.4/160.4 | |
45 | 南澳陂水庫 | 南澳陂水庫 | 雨量 水庫水位 | ||
46 | 北澳陂水庫 | 北澳陂水庫 | 雨量 水庫水位 | ||
47 | 巾石 | 巾石鄉 | 巾石鄉鄉政府 | 雨量 | |
48 | 龍山 | 巾石鄉龍山村 | 雨量 | ||
49 | 東坑 | 巾石鄉東坑水庫 | 雨量 | ||
50 | 洞下 | 巾石鄉湯村 | 雨量 | ||
51 | 沙田 | 巾石鄉沙田村 | 雨量 河道水位 | 218.00 | |
52 | 龍長嶺水庫 | 龍長嶺水庫 | 雨量 水庫水位 | 1.00 | |
53 | 枚江 | 枚江鄉 | 枚江鄉定口村 | 雨量 | |
54 | 金沙 | 枚江鄉中團村 | 雨量 | ||
55 | 碧洲 | 碧洲鎮 | 碧洲鎮碧洲村 | 雨量 | |
56 | 黃崗 | 碧洲鎮黃崗水庫 | 雨量 | ||
57 | 橫嶺 | 雩田鎮 | 雩田鎮橫嶺村 | 雨量 | |
58 | 珊田 | 雩田鎮珊田村 | 雨量 | ||
59 | 雩田 | 雩田鎮政府 | 雨量 | ||
60 | 茂園 | 雩田鎮茂園村 | 雨量 | ||
61 | 夏溪 | 雩田鎮夏溪村 | 雨量 河道水位 | 81.00 | |
62 | 蕉湖 | 雩田鎮蕉湖村 | 雨量 | ||
63 | 橫陂水庫 | 橫陂水庫 | 雨量 水庫水位 | 148/148.7 | |
64 | 營盤圩 | 營盤圩鄉 | 營盤圩鄉政府 | 雨量 | |
65 | 小夏 | 營盤圩鄉小夏村 | 雨量 | ||
66 | 大汾 | 大汾鎮 | 大汾圩鎮河邊 | 雨量 河道水文 | 298.5 |
67 | 滁州 | 大汾鎮滁洲水文站 | 雨量 河道水文 | 27.0 | |
68 | 石花 | 大汾鎮石花村 | 雨量 | ||
69 | 文溪 | 大汾鎮文溪村 | 雨量 | ||
70 | 上坳 | 大汾鎮上坳村 | 雨量 | ||
71 | 嶺下 | 大汾鎮嶺下村 | 雨量 | ||
72 | 和坪 | 大汾鎮和坪村 | 雨量 | ||
73 | 高興 | 大汾鎮高興村 | 雨量 | ||
74 | 上洲 | 大汾鎮滁州村 | 雨量 | ||
75 | 洛陽 | 大汾鎮洛陽村 | 雨量 | ||
76 | 中村 | 大汾鎮石獅電站 | 雨量 | ||
77 | 遂川中村 | 大汾鎮石獅村 | 雨量 河道水位 | ||
78 | 遂川寨南 | 大汾鎮寨南村 | 雨量 河道水位 | ||
79 | 鹿坑 | 大汾鎮鹿坑村 | 雨量 | ||
80 | 秋坪 | 湖南省 | 清泉鎮秋坪村 | 雨量 | |
81 | 黃坑 | 黃坑鄉 | 黃坑鄉政府 | 雨量 | |
82 | 太坪 | 黃坑鄉太坪村 | 雨量 | ||
83 | 西溪 | 西溪鄉 | 西溪鄉政府 | 雨量 河道水文 | |
84 | 茶洞 | 西溪鄉文坳村 | 雨量 | ||
85 | 五指峰 | 五指峰林場分場 | 雨量 | ||
86 | 廖坊 | 西溪鄉廖坊村 | 雨量 | ||
87 | 遂川廖坊 | 西溪鄉廖坊村 | 雨量 河道水位 | ||
88 | 遂川文坳 | 西溪鄉文坳村 | 雨量 | ||
89 | 堆子前 | 堆子前鎮 | 堆子前鎮政府 | 雨量 河道水位 | 187.90 |
90 | 集龍洞 | 堆子前鎮堆子前村 | 雨量 | ||
91 | 仙人井 | 堆子前鎮久渡村 | 雨量 | ||
92 | 河籟 | 堆子前鎮河籟村 | 雨量 | ||
93 | 楊芳 | 堆子前鎮鄢背村 | 雨量 河道水位 | ||
94 | 大坑 | 大坑鄉 | 大坑鄉政府 | 雨量 | |
95 | 坳下 | 大坑鄉下長龍村 | 雨量 | ||
96 | 圓洲 | 大坑鄉圓洲村 | 雨量 | ||
97 | 五斗江 | 五斗江鄉 | 五斗江鄉鄉政府 | 雨量 | |
98 | 鵝頭灣 | 五斗江鄉聯橋村 | 雨量 | ||
99 | 車坳 | 五斗江鄉車坳村 | 雨量 | ||
100 | 嚴嶺嶂 | 莊坑口村大灣組 | 雨量 | ||
101 | 南坑 | 五斗江鄉南坑村 | 雨量 | ||
102 | 莊坑 | 莊坑口村莊坑組 | 雨量 | ||
103 | 新江 | 新江鄉 | 新江鄉政府 | 雨量 河道水文 | |
104 | 石屋 | 新江鄉富民村 | 單雨 | ||
105 | 大旺 | 新江鄉大旺村 | 單雨 | ||
106 | 磻溪 | 新江鄉橫石村 | 單雨 | ||
107 | 右江 | 新江鄉橫石村 | 單雨 | ||
108 | 衙前 | 衙前鎮 | 衙前鎮政府 | 單雨 | |
109 | 嵩嶺 | 衙前鎮溪口村 | 單雨 | ||
110 | 雙鏡 | 衙前鎮雙溪村 | 單雨 | ||
111 | 塅尾 | 衙前鎮塅尾村 | 雨量 河道水位 | 140.60 (黃海高程) | |
112 | 石盆 | 衙前鎮石盤村 | 單雨 | ||
113 | 雙橋 | 雙橋鄉 | 雙橋鄉政府 | 單雨 | |
114 | 潭溪 | 雙橋鄉潭溪村 | 單雨 | ||
115 | 灣洲 | 雙橋鄉灣洲村 | 單雨 | ||
116 | 戴家埔 | 戴家埔鄉 | 戴家埔鄉戴家埔村 | 雨量 | |
117 | 七嶺 | 戴家埔鄉鄉政府 | 雨量 | ||
118 | 沙湖里 | 戴家埔鄉沙湖里村 | 雨量 | ||
119 | 上洞 | 戴家鋪鄉上洞村 | 雨量 | ||
120 | 阡陌 | 戴家埔鄉阡陌村 | 雨量 | ||
121 | 淋洋 | 戴家埔鄉淋洋村 | 雨量 |
表A-5 遂川縣重點評價對象雨量預警指標及現狀防洪能力綜合成果表
序號 | 危險區名稱 | 流域面積(km) | 1h轉移雨量(mm) | 3h轉移雨量 | 防洪能力 | 危險區人口 | 流域內預警 |
---|---|---|---|---|---|---|---|
1 | 泉江鎮高源村高源 | 51.81 | 80 | 100 | 18 | 52 | 湖塘 |
2 | 泉江鎮高源村塅里 | 51.27 | 70 | 90 | 10 | 53 | 湖塘 |
3 | 泉江鎮澤江村澤江 | 29.06 | 75 | 95 | 14 | 94 | 官坑 |
4 | 泉江鎮大屋村河背 | 8 | 55 | 70 | 4 | 46 | 大屋 |
5 | 泉江鎮大屋村大屋場 | 7.71 | 50 | 60 | 3 | 53 | 大屋 |
6 | 泉江鎮大橋村壩內 | 14.32 | 90 | 115 | 38 | 0 | 同裕 |
7 | 泉江鎮大橋村云一 | 14.64 | 95 | 125 | 64 | 18 | 同裕 |
8 | 泉江鎮大橋村云二 | 14.6 | 90 | 115 | 44 | 34 | 同裕 |
9 | 泉江鎮新溪村下鰲 | 17.61 | 55 | 65 | 4 | 31 | 同裕 |
10 | 泉江鎮木岡村木崗 | 18.49 | 65 | 80 | 7 | 25 | 官坑 |
11 | 泉江鎮木岡村鵝頸 | 22.27 | 110 | 150 | >100 | 0 | 官坑 |
12 | 泉江鎮木岡村長嶺 | 22.27 | 75 | 95 | 12 | 5 | 官坑 |
13 | 泉江鎮木岡村楓樹圍 | 24.97 | 85 | 105 | 36 | 8 | 官坑 |
14 | 泉江鎮木岡村林屋 | 28.01 | 65 | 80 | 7 | 49 | 官坑 |
15 | 泉江鎮木岡村橫江 | 25.03 | 60 | 75 | 6 | 53 | 官坑 |
16 | 泉江鎮黃練村中村 | 29.62 | 90 | 125 | 51 | 27 | 借用湖塘 |
17 | 泉江鎮上坑村湖溪 | 35.95 | 90 | 115 | 37 | 32 | 湖塘 |
18 | 雩田鎮任溪村渭墈下 | 65.61 | 55 | 65 | 4 | 423 | 借用雩田 |
19 | 雩田鎮長盛村長盛 | 23.29 | 95 | 125 | 68 | 44 | 借用雩田 |
20 | 雩田鎮加莊村加一 | 8.58 | 90 | 120 | 44 | 7 | 借用雩田 |
21 | 雩田鎮加莊村加二 | 8.59 | 80 | 105 | 21 | 49 | 借用雩田 |
22 | 雩田鎮雩田村洲上 | 87.36 | 65 | 80 | 7 | 77 | 借用雩田 |
23 | 雩田鎮雩田村雩田 | 87.41 | 85 | 105 | 30 | 100 | 借用雩田 |
24 | 雩田鎮盤溪村山下背 | 83.64 | 85 | 110 | 33 | 91 | 雩田 |
25 | 雩田鎮盤溪村田塅 | 83.35 | 70 | 90 | 12 | 65 | 雩田 |
26 | 雩田鎮村口村坑口 | 23.56 | 60 | 75 | 5 | 37 | 借用雩田 |
27 | 雩田鎮村口村洞溪 | 20.82 | 85 | 105 | 24 | 46 | 借用雩田 |
28 | 雩田鎮大饒村紫溪 | 18.02 | 75 | 100 | 18 | 79 | 借用雩田 |
29 | 雩田鎮大饒村三家塅 | 3.31 | 75 | 95 | 13 | 5 | 借用雩田 |
30 | 雩田鎮橫嶺村大坑移民區 | 13.34 | 80 | 100 | 10 | 140 | 橫嶺 |
31 | 雩田鎮橫嶺村小坑移民區 | 13.34 | 75 | 90 | 13 | 81 | 橫嶺 |
32 | 雩田鎮橫嶺村田豐 | 49.71 | 65 | 85 | 9 | 71 | 橫嶺 |
33 | 雩田鎮橫嶺村坳子背 | 28.79 | 75 | 90 | 13 | 35 | 橫嶺 |
34 | 雩田鎮橫嶺村街口 | 47.14 | 80 | 105 | 25 | 9 | 橫嶺 |
35 | 雩田鎮橫嶺村下泥湖 | 8.95 | 65 | 80 | 7 | 33 | 橫嶺 |
36 | 雩田鎮龍團村禾坪 | 2.4 | 95 | 125 | 62 | 7 | 借用橫嶺 |
37 | 碧洲鎮白水村盤龍崗 | 9.74 | 100 | 140 | 51 | 5 | 借用碧洲 |
38 | 碧洲鎮白水村白水 | 11.56 | 70 | 85 | 7 | 70 | 借用碧洲 |
39 | 碧洲鎮珠湖村峨嵋塅 | 64.05 | 65 | 80 | 6 | 24 | 借用碧洲 |
40 | 碧洲鎮珠湖村龜形地 | 65.84 | 70 | 95 | 9 | 187 | 碧洲 |
41 | 碧洲鎮珠湖村下坡塅 | 64.05 | 70 | 95 | 9 | 31 | 碧洲 |
42 | 碧洲鎮豐林村楠木 | 11.27 | 55 | 65 | 3 | 65 | 碧洲 |
43 | 碧洲鎮豐林村楠仚 | 10.85 | 60 | 75 | 4 | 147 | 碧洲 |
44 | 碧洲鎮安子前村小溪 | 11.76 | 80 | 105 | 12 | 23 | 借用碧洲 |
45 | 碧洲鎮安子前村大龍坪 | 11.71 | 65 | 80 | 5 | 44 | 借用碧洲 |
46 | 碧洲鎮碧洲村沿河街 | 95.44 | 75 | 100 | 13 | 105 | 碧洲 |
47 | 碧洲鎮碧洲村水東 | 96.97 | 90 | 125 | 31 | 75 | 碧洲 |
48 | 碧洲鎮碧洲村洲子上 | 95.44 | 90 | 125 | 31 | 179 | 碧洲 |
49 | 碧洲鎮碧洲村上街橋頭 | 15.15 | 85 | 115 | 18 | 37 | 碧洲 |
50 | 碧洲鎮碧洲村蓮花灣 | 80.19 | 70 | 90 | 8 | 94 | 碧洲 |
51 | 碧洲鎮碧洲村老街 | 95.44 | 70 | 90 | 8 | 56 | 碧洲 |
52 | 草林鎮楠木村橫店 | 9.47 | 75 | 95 | 13 | 179 | 仙廟 |
53 | 草林鎮源溪村石角 | 23.45 | 70 | 90 | 10 | 50 | 仙廟 |
54 | 堆子前鎮鄢背村下鄢 | 193.48 | 45 | 60 | 3 | 493 | 衙前 |
55 | 堆子前鎮堆前村嶺下 | 58.4 | 90 | 125 | 50 | 37 | 珠田 |
56 | 堆子前鎮堆前村長洪 | 54.93 | 65 | 90 | 10 | 65 | 珠田 |
57 | 堆子前鎮堆前村磨形 | 56.84 | 50 | 65 | 4 | 40 | 珠田 |
58 | 堆子前鎮堆前村老街 | 56.84 | 70 | 95 | 13 | 155 | 珠田 |
59 | 堆子前鎮陂田村陂田 | 191.45 | 55 | 70 | 5 | 125 | 堆子前 |
60 | 左安鎮白云村上曾 | 23.57 | 90 | 135 | 64 | 6 | 白云 |
61 | 左安鎮梯嶺村移民 | 15.18 | 90 | 135 | 61 | 65 | 白云 |
62 | 左安鎮下圓村獅形 | 11.55 | 85 | 115 | 28 | 23 | 借用社背 |
63 | 左安鎮紅裕村龍池 | 36.75 | 65 | 85 | 7 | 48 | 借用社背 |
64 | 左安鎮樟木村北山 | 9.17 | 60 | 70 | 4 | 29 | 社背 |
65 | 左安鎮樟木村坎心 | 11.15 | 80 | 105 | 15 | 11 | 社背 |
66 | 高坪鎮車下村新屋 | 29.95 | 70 | 110 | 26 | 59 | 車下 |
67 | 大汾鎮桃坪村中心 | 20.45 | 80 | 120 | 34 | 14 | 借用中村 |
68 | 大汾鎮石獅村盆形 | 43.21 | 75 | 105 | 20 | 27 | 借用中村 |
69 | 大汾鎮石獅村湖洋 | 37.49 | 90 | 135 | 66 | 6 | 借用中村 |
70 | 大汾鎮石獅村龍家灣 | 43.52 | 80 | 120 | 39 | 4 | 借用中村 |
71 | 大汾鎮大汾村獅下 | 44.39 | 80 | 115 | 31 | 24 | 大汾 |
72 | 大汾鎮大汾村奇光 | 82.5 | 65 | 85 | 8 | 97 | 大汾 |
73 | 大汾鎮大汾村農民街 | 44.42 | 45 | 55 | 3 | 234 | 大汾 |
74 | 大汾鎮大汾村和平街 | 82.5 | 60 | 75 | 6 | 55 | 大汾 |
75 | 大汾鎮寨溪村上寨 | 21.33 | 75 | 100 | 13 | 41 | 借用石花 |
76 | 大汾鎮寨溪村國營 | 21.37 | 85 | 120 | 39 | 9 | 借用石花 |
77 | 大汾鎮竹坑村馬坳 | 272.77 | 60 | 85 | 12 | 79 | 上洲 |
78 | 大汾鎮滁洲村谷坪 | 266.05 | 50 | 70 | 6 | 164 | 上洲 |
79 | 大汾鎮滁洲村店背 | 259.85 | 60 | 85 | 10 | 130 | 上洲 |
80 | 衙前鎮上芫村下紫閣 | 46.9 | 75 | 95 | 22 | 22 | 衙前 |
81 | 衙前鎮上芫村龍窩 | 45.09 | 100 | 130 | >100 | 0 | 衙前 |
82 | 衙前鎮上芫村烏竹頭下 | 45.09 | 105 | 135 | >100 | 0 | 衙前 |
83 | 衙前鎮溪口村廟灣 | 35.5 | 85 | 115 | 50 | 2 | 嵩嶺 |
84 | 禾源鎮禾源村觀前 | 48.89 | 65 | 80 | 6 | 116 | 借用坳下坪 |
85 | 禾源鎮禾源村禾源 | 59.67 | 70 | 90 | 8 | 172 | 坳下坪 |
86 | 禾源鎮禾源村哮富 | 9.33 | 55 | 75 | 7 | 13 | 借用坳下坪 |
87 | 禾源鎮富溪村沙田 | 7.55 | 60 | 75 | 7 | 40 | 借用坳下坪 |
88 | 禾源鎮三溪村鴨坑 | 15.31 | 90 | 125 | 38 | 15 | 下落發 |
89 | 禾源鎮小黃坑村段豐 | 20.94 | 75 | 100 | 13 | 90 | 黃溪 |
90 | 禾源鎮小黃坑村塅里 | 20.99 | 75 | 100 | 13 | 57 | 黃溪 |
91 | 禾源鎮小黃坑村新慶 | 21.91 | 95 | 140 | 64 | 45 | 黃溪 |
92 | 禾源鎮小黃坑村水口 | 21.26 | 90 | 120 | 30 | 34 | 黃溪 |
93 | 禾源鎮洞溪村水口 | 16.88 | 75 | 95 | 10 | 52 | 長鏡 |
94 | 禾源鎮洞溪村塆里 | 16.63 | 90 | 125 | 39 | 26 | 長鏡 |
95 | 禾源鎮谷團村崗上 | 106.33 | 70 | 90 | 8 | 204 | 下垅 |
96 | 禾源鎮谷團村沖頭 | 106.34 | 75 | 100 | 15 | 56 | 下垅 |
97 | 禾源鎮谷團村石角 | 103.53 | 65 | 80 | 6 | 52 | 下垅 |
98 | 湯湖鎮湯湖村秤鉤灣 | 194.68 | 65 | 95 | 16 | 33 | 湯湖 |
99 | 湯湖鎮玕山村移民 | 15.55 | 80 | 120 | 33 | 48 | 湯湖 |
100 | 珠田鄉達溪村洋關 | 38.01 | 70 | 90 | 8 | 28 | 珠田 |
101 | 珠田鄉達溪村達溪 | 31.74 | 80 | 105 | 14 | 137 | 借用珠田 |
102 | 珠田鄉大隴村大龍 | 10.39 | 75 | 100 | 11 | 8 | 借用珠田 |
103 | 巾石鄉界溪村界溪 | 29.34 | 70 | 90 | 7 | 56 | 巾石 |
104 | 巾石鄉竹坪村朱市井 | 39.57 | 60 | 75 | 5 | 9 | 巾石 |
105 | 巾石鄉龍山村橫門 | 6.75 | 55 | 70 | 4 | 44 | 龍山 |
106 | 巾石鄉巾石村崗屋 | 8.37 | 70 | 90 | 7 | 72 | 巾石 |
107 | 大坑鄉赤坑村竹山 | 19.15 | 60 | 75 | 5 | 42 | 園洲 |
108 | 大坑鄉圓洲村上壩 | 16.3 | 75 | 100 | 16 | 97 | 園洲 |
109 | 大坑鄉圓洲村圓塘 | 12.49 | 80 | 105 | 23 | 12 | 園洲 |
110 | 大坑鄉林溪村竹溪 | 9.66 | 95 | 125 | 64 | 2 | 借用園洲 |
111 | 枚江鄉東江村江側 | 40.91 | 85 | 115 | 27 | 66 | 枚江 |
112 | 枚江鄉東江村江排 | 31.93 | 85 | 110 | 20 | 53 | 枚江 |
113 | 枚江鄉東江村江側二組 | 40.92 | 90 | 120 | 32 | 74 | 枚江 |
114 | 枚江鄉下湖村八斗 | 41.44 | 95 | 130 | 46 | 36 | 枚江 |
115 | 枚江鄉下湖村橋步 | 41.46 | 80 | 105 | 18 | 45 | 枚江 |
116 | 雙橋鄉雙橋村文家 | 45.73 | 70 | 90 | 16 | 39 | 雙橋 |
117 | 雙橋鄉潭溪村潭溪 | 42.92 | 55 | 70 | 5 | 25 | 潭溪 |
118 | 雙橋鄉潭溪村西山 | 38.18 | 70 | 90 | 15 | 35 | 潭溪 |
119 | 雙橋鄉潭溪村小水邊 | 38.19 | 75 | 100 | 14 | 71 | 潭溪 |
120 | 雙橋鄉潭溪村磨形 | 40.99 | 65 | 85 | 11 | 135 | 潭溪 |
121 | 雙橋鄉潭溪村龍背下 | 37.81 | 65 | 80 | 10 | 13 | 潭溪 |
122 | 新江鄉石坑村瑤前 | 4.52 | 85 | 110 | 37 | 7 | 新江 |
123 | 新江鄉石坑村大湖州 | 5.13 | 45 | 60 | 3 | 28 | 新江 |
124 | 新江鄉三聯村珠機塅 | 23.97 | 90 | 120 | 60 | 31 | 新江 |
125 | 新江鄉橫石村田溪 | 36.27 | 65 | 85 | 10 | 48 | 右江 |
126 | 五斗江鄉五斗江村移民 | 44.01 | 60 | 80 | 7 | 58 | 五斗江 |
127 | 五斗江鄉豐祿村新田 | 12.08 | 45 | 55 | 3 | 21 | 南坑 |
128 | 西溪鄉文坳村二隊 | 34.57 | 65 | 80 | 7 | 18 | 西溪 |
129 | 西溪鄉文坳村文坳 | 34.97 | 65 | 85 | 8 | 27 | 西溪 |
130 | 南江鄉南江村下車田 | 396.11 | 85 | 125 | 89 | 7 | 南洞 |
131 | 南江鄉沙美村沙尾 | 367.08 | 50 | 65 | 5 | 84 | 借用順溪寺 |
132 | 南江鄉中順村上村 | 17.98 | 65 | 80 | 6 | 49 | 順溪寺 |
133 | 南江鄉中順村水口 | 20.13 | 60 | 75 | 4 | 100 | 順溪寺 |
134 | 南江鄉中順村下村 | 19.79 | 70 | 90 | 9 | 43 | 順溪寺 |
135 | 南江鄉中順村溪口 | 23.2 | 70 | 95 | 11 | 41 | 順溪寺 |
136 | 黃坑鄉黃溪村涼橋背 | 6.66 | 80 | 110 | 22 | 5 | 黃坑 |
137 | 黃坑鄉周園村新橋 | 26.23 | 60 | 80 | 6 | 55 | 黃坑 |
138 | 黃坑鄉周園村白石塅 | 34.24 | 75 | 105 | 16 | 4 | 黃坑 |
139 | 黃坑鄉水口村長塅 | 166.01 | 60 | 85 | 9 | 86 | 黃坑 |
140 | 黃坑鄉水口村建新 | 211.64 | 80 | 115 | 33 | 10 | 黃坑 |
141 | 黃坑鄉水口村田心 | 36.09 | 50 | 65 | 5 | 64 | 黃坑 |
142 | 黃坑鄉太坪村下灣 | 136.78 | 60 | 90 | 10 | 10 | 下灣 |
143 | 黃坑鄉太坪村梅溪 | 136.78 | 55 | 75 | 6 | 46 | 借用下灣 |
144 | 黃坑鄉圓潭村石塅 | 129.88 | 80 | 125 | 52 | 16 | 借用下灣 |
145 | 黃坑鄉金田村河壩 | 160.86 | 50 | 70 | 4 | 37 | 借用下灣 |
146 | 戴家埔鄉七嶺村白沙 | 219.89 | 45 | 60 | 3 | 57 | 七嶺 |
遂川縣防臺風應急預案
目 錄
1 總則
1.1 編制目的
1.2 編制依據
1.3 工作原則
1.4 適用范圍
2 臺風影響
2.1 基本情況
2.2 歷史臺風災害損失
2.3 重點防護對象
3 組織體系與職責
3.1 指揮機構
3.2 成員單位職責
3.3 辦事機構
4 預防預警行動
4.1 實時監測
4.2 預報預警
4.3 預防預警行動
5 轉移安置
5.1 安置地點
5.2 轉移路線
5.3 保障措施
5.4 紀律
6 臺風信號解除的善后工作
6.1 臺風信號解除
6.2 災后救助與報災
6.3 水毀工程修復
6.4 災后重建
6.5 保險與補償
6.6 調查與總結
7 附則
7.1 名詞術語定義
7.2 預案管理與更新
7.3 獎勵與責任追究
7.4 預案制定與解釋部門
7.5預案實施時間
1.1 編制目的
臺風又稱熱帶氣旋(含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以下簡稱臺風),具有極大的破壞力,是一種災害性天氣系統。因臺風雨引發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對我縣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十分嚴重。為科學、高效、有序地開展防臺風工作,避免群死群傷事件的發生,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鞏固我縣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確保我縣經濟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現按臺風消息、臺風警報以及救災報災工作要求,制定本預案。
1.2 編制依據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汛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抗旱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庫大壩安全管理條例》《江西省突發事件應對條例》《江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辦法》《江西省抗旱條例》《江西省河道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和《江西省防汛抗旱應急預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綜合利用水庫調度通則》以及《江西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等有關規定,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預案。
1.3 工作原則
防臺風工作應以人為本,認真貫徹“安全第一、常備不懈、以防為主、全力搶險”的方針,在縣委、縣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按照屬地管理、分級、分部門負責的原則,以縣人民政府為主體,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分級管理責任制、部門責任制。探循臺風規律,依靠科學技術,制定平戰結合、軍民結合、全民參與的預案,做好防臺風工作。
1.4 適用范圍
適用于臺風導致全縣暴雨造成的山洪、江河洪水、漬澇等災害事件的防御和處置。
2 臺風影響
2.1 基本情況
每年7~9月的臺風是我縣的主要災害,大都由廣東至福建間登陸北進深入我縣造成。據統計,年平均登陸影響我縣臺風3個左右。臺風一旦侵入我縣,常帶來大范圍的集中期暴雨天氣,引發江河洪水。臺風雨在縣境持續時間2-6天不等,降雨量100~500毫米左右。由于我縣是山區縣,極易引發山洪暴發等突發性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2.2 歷史臺風災害損失
1960年8月9日-14日,受8號臺風影響,全縣普降暴雨,局部特大暴雨,14日右溪河山洪暴發,形成該流域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洪水,據事后洪痕推算,得出滁洲水文站洪峰流量為2300秒立米。左溪河于9日晚山洪暴發,南溪水文站洪峰流量為1520秒立米。兩河洪水向縣城滾滾而來,造成縣城進水,街道積水深1.449米。泉江鎮西莊村以下成一片汪洋。全縣12807戶,56298人受災,因災死亡409人,傷246人。全縣交通及郵電通訊全部中斷,是建國后迄今最大的一次全縣性洪水災害。
1970年9月3日,受臺風影響,全縣普降大到暴雨,局部特大暴雨,造成全縣性水災,左安降雨量達201.4毫米,全縣因災死亡10人。
1976年8月10日-13日,受13號臺風影響,全縣普降大到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巾石降雨量達224毫米,全縣因災死亡3人。
1981年9月21-22日,受16號臺風影響,全縣普降大到暴雨,局部特大暴雨,高坪日降雨量達337.4毫米,全縣因災死亡7人。
1991年9月4日傍晚-8日下午,受16號臺風影響,全縣普降大到暴雨,局部特大暴雨,高坪降雨量達505毫米,造成全縣性水災,因災死亡16人。
2002年9月13日,受18號臺風“黑格比”影響,全縣普降大到暴雨,局部遭受歷史罕見的特大暴雨襲擊,引發山體滑坡5000多處,因災死亡28人,直接經濟損失3.10億元。
2005年8月13日,受10號臺風“珊瑚”影響,我縣珠田、禾源兩鄉鎮平均降雨約200mm,其中三溪站290 mm,下垅站250 mm,造成2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4300萬元。
2006年7月25日,受5號臺風“格美”影響,我縣普降大雨到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其中禾源鎮富溪村降雨量達到263mm,造成4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6168.8萬元。
2008年“5.29”暴雨,造成我縣11個鄉鎮受災,受災人口達53810人,倒塌房屋541間,農作物受災面積37717.5畝,直接經濟損失0.60296億元。但因預警及時,提前轉移了危險區群眾5000余人,避免了人員傷亡。
2009年“8.4”暴雨,這次暴雨致使我縣大坑、湯湖、高坪、大汾、營盤圩、戴家埔、泉江、南江、黃坑、堆子前、于田等11個鄉鎮、165個行政村不同程度受災。全縣受災人口15.8萬人,緊急轉移安置人口3.2萬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725萬元。其中大坑鄉受災最嚴重,全鄉14個行政村1.5萬多人口受災,因災死亡母女3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近1000萬元。
2014年“8.12”暴雨,造成我縣17個鄉鎮受災,受災人口達76706人,倒塌房屋1352間,省、縣、鄉、村公路共受損170公里,農作物受災面積43027畝,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613億元。其中湯湖、左安由于遭遇近年來罕見短時局部集中強降雨,突發嚴重山體滑坡,造成7村民死亡。
2018年6月7~10日,受臺風“艾云尼”影響,遂川縣境內普降大暴雨,全縣平均降雨量209.5毫米,66個站點降雨超過200毫米,贛江一級支流蜀水河發生超歷史洪水、遂川江發生較大洪水,北部五斗江、衙前、雙橋、新江四個鄉鎮受災嚴重,其它鄉鎮也不同程度受災。據統計,此次暴雨災害過程共導致全縣11.57萬人受災,倒塌房屋1485間,農作物受災面積8.82萬畝,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2730.8萬元,其中水利設施經濟損失12789.3萬元。
2.3重點防護對象
縣城,沿河圩鎮、村莊,山洪地質災害易發區居住群眾。
3 組織體系與職責
3.1 組織指揮機構
縣防汛抗旱指揮部(簡稱縣防指)為全縣防臺風應急組織指揮機構,負責組織指揮全縣防臺風和抗災救災工作。主要職責是制定防臺風預案,及時掌握全縣風情、雨情、災情,并做好有關協調工作。由縣人民政府主要領導任指揮長,由縣委副書記、分管應急、水利、自然資源工作的副縣長、縣人武部主要負責人、縣應急管理局、縣水利局主要負責同志任副指揮長??h委辦公室、縣政府辦公室、縣應急管理局、縣水利局、縣氣象局、縣財政局、縣人武部、縣公安局、縣消防救援大隊、縣武警中隊、縣發改委、縣委宣傳部、縣工業和信息化局、縣農業農村局、縣林業局、縣自然資源局、縣水文勘測隊、縣交通運輸局、縣衛生健康委員會、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縣城市管理局、縣文化廣播電視新聞出版旅游局、縣供電公司、縣電信公司、縣教育體育局、縣供銷社、縣公路分局、縣移動公司、縣聯通公司、縣商務局、縣融媒體中心、縣工業園區管委會等為縣防指成員單位,其負責人為縣防指成員。
各鄉鎮參照成立相應的組織指揮機構。
3.2 成員單位職責
縣委辦、縣政府辦:負責全縣防臺風以及救災工作的組織和協調。
縣應急管理局:承擔縣防指日常工作;及時掌握全縣風情、雨情、水情、災情等信息。負責防汛搶險救援隊伍建設和救援裝備配備,統籌防臺風搶險救災物資儲備、調運工作。組織協調各類應急救援隊伍參與應急救援工作;負責組織核查災情,組織指導水旱災害受災群眾基本生活救助,申請、管理、分配救災物資,并監督檢查使用情況。承擔水旱災情信息的統計發布;指導、協調和監督各有關行業、部門涉及防洪安全的在建工程的管理。督促縣內工礦企業落實所屬尾礦壩、攔渣工程汛期安全防范措施;督促水毀基礎設施修復工作;組織或參與防汛安全事故的調查處理。
縣水利局:負責統一調控和調度全縣水庫、電站等水利設施,重點做好安村水庫防洪調度,為全縣重大水利工程搶險工作提供技術指導,督促完成水毀水利工程的修復,承擔臺風引發的洪澇災害的調查評估、災情核查、損失評估。
縣人武部:根據汛情、旱情需要,組織指揮轄區民兵參加抗洪搶險救災行動,協調軍兵及預備役部隊支援重大抗洪搶險救災,負責向軍隊系統上級單位申請對我縣搶險救災給予有關方面支援,負責協調任務部隊遂行搶險救災任務的保障。
縣財政局:負責防臺風救災資金的預算安排,及時下撥并監督、檢查,保證救災資金及時到位。
縣發改委:負責組織協調防臺風體系建設與水毀工程項目建設計劃的爭取與安排,協調全縣油氣長輸管道和電力項目的防臺風安全工作。
縣委宣傳部:指導協調全縣新聞單位對防臺風搶險救災工作進行宣傳報道;指導防臺風搶險救災網絡輿情監測及導控。
縣工業和信息化局:負責協調全縣有關工業企業的防臺風及救災工作。
縣農業農村局:負責組織開展農業生產救災指導和技術服務,組織指導災后農業救災、生產恢復及農作物種子的供應。負責緊急情況下抗洪搶險所需麻袋、編織袋、災民救濟糧供應,以及洪水威脅區內糧食轉移等工作。
縣林業局:負責組織協調抗洪搶險所需木材、毛竹等物資的供應,組織做好林業系統的防臺風工作。
縣自然資源局:負責降雨引發的山體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巡查排查、監測預警、工程治理等防治工作的組織指導協調和監督,及時向防汛指揮部門提供地質災害預測預報預警信息。
縣氣象局:負責監測天氣氣候形勢,做好臺風天氣監測預報預警工作,及時向縣防指報告影響我縣的臺風中心位置、強度、移動方向、速度、影響范圍和消失等信息;承擔臺風預警信息的發布。
縣水文勘測隊:承擔水、雨情的監測、分析、預測、預報;承擔洪水、枯水水情預警發布。
縣公安局:負責維護抗洪搶險秩序和災區社會治安工作,負責做好防汛搶險、分洪爆破時的戒嚴、警衛等工作,打擊破壞防汛抗旱救災行動和防汛抗旱設施安全、盜竊防汛抗旱物資設備等違法犯罪行為,做好防汛抗旱的治安保衛工作。防汛緊急期間,協助組織群眾撤離和轉移。負責協調抗洪搶險所需炸藥的供應,協調爆破企業參與執行爆破任務。
縣交警大隊:負責維護防汛交通。防臺風緊急期間,協助組織群眾撤離和轉移,根據防汛需要實施交通管制。負責協調抗搶險、救災、防疫人員和搶險救災物資、設備的優先通行。
縣交通運輸局:負責所轄公路、橋梁工程和在建工程及設施的防洪安全和災后恢復、重建。對運送抗洪搶險、救災、防疫人員和防汛抗旱救災物資、設備的車輛優先通行。組織調配緊急搶險和撤離人員所需車輛、船舶等運輸工具。
縣衛生健康委員會:負責組織受災群眾及防汛抗洪人員的醫療救護、健康教育、心理援助和災區衛生防疫工作。對災區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實施緊急處理,防止疫病的傳播、蔓延。
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指導、監督城市公用設施建設工地的防臺風安全工作。指導物業企業所轄物管小區的防臺風安全工作。
縣文化廣播電視新聞出版旅游局:負責文物防臺風安全及因災損毀文物的修復和重建工作。協助縣旅游做好景區防臺風工作的組織協調,督促旅游景區、旅游團隊落實防臺風應急各項措施,保障團隊游客生命安全。
縣融媒體中心:負責組織全縣防臺風搶險救災宣傳報道及重大災情資料的收集、錄像工作,及時主動向上級新聞部門提供稿件。必要時,根據縣防指的要求,及時發布防臺風相關信息。
縣供電公司:負責防臺風救災的電力供應和對損壞電力設施的修復。
縣電信公司:負責防臺風救災有線通信保障工作,及時搶修損壞通信線路、設施,確保通信線路暢通。
縣教育體育局:負責組織學校檢查校舍、圍墻安全,加強學校師生防臺風知識的宣傳教育,提高師生的防范意識和自我防護能力,強降雨期間予以停課。
縣供銷社:負責組織協調抗洪、搶險、救災有關物資的籌集和供應。
縣商務局:負責組織協調抗洪、搶險、救災所需生活必需品的供應。
縣城市管理局:負責城區排水設施的日常養護管理,建立健全排水防澇應急預案,及時檢查疏通排水管道,清淤管渠、檢查井、雨水井等設施,確保設施完好,排水排澇通暢。當縣城出現內澇時,及時組織力量對積水路段進行排澇,并負責過往行人、車輛的安全。指導、監督城區高空構筑物、樹木、公園綠地及其他市政公用設施落實防汛抗旱、防臺風安全措施。
縣公路分局:負責所轄公路的防洪安全和災后恢復、重建;做好公路(橋梁)在建工程的防臺風工作,在緊急情況下責成項目業主(建設單位)強行清除礙洪設施,確保轄區公路暢通。
縣移動公司、縣聯通公司:負責保障防臺風期間通信設施的安全,保障防臺風信息傳遞及時。緊急情況下,調度應急通信設備,保障防臺風指揮調度電路暢通;協助發布重大汛情預警信息。
縣工業園區管委會:負責園區企業安全度汛管理,督促企業做好防臺風工作。
縣消防救援大隊:根據汛情需要,組織指揮全縣消防綜合性救援隊伍執行抗洪搶險救災、營救群眾、轉移物資等任務。
縣武警中隊:根據汛情需要,組織駐縣武警官兵參加搶險救災、營救群眾、轉移物資等任務。協助當地公安部門維護搶險救災秩序和災區社會治安。根據縣政府請求,調配搶險救災物資、器材。
3.3 辦事機構
縣防汛抗旱指揮部負責全縣防、抗臺風的工作,具體辦事機構為縣防汛辦??h防汛辦應及時掌握臺風及其影響信息,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會商,分析評估臺風態勢,提出防臺風的對策和措施,并及時向縣委、縣政府領導報告,向各鄉鎮和有關部門傳達縣防指的防臺風指令。掌握全縣風情、雨情、災情,做好上傳下達工作。
各鄉鎮具體辦事機構為鄉鎮應急管理辦公室。主要做好掌握本鄉鎮雨情、災情及上傳下達工作。
4 預防預警行動
4.1 實時監測
根據中央氣象臺和省、市有關部門發布的臺風信息,縣氣象局應密切監視臺風中心位置、強度、移動方向、速度、影響范圍和消失全過程??h防汛辦應跟蹤臺風是否對我縣造成影響。
4.2 預報預警
臺風預報工作由縣氣象局負責??h氣象局應將可能影響我縣的臺風中心位置、強度、移動方向、速度、影響范圍和消失等信息及時向縣委、縣政府、縣防指報告,并做好未來趨勢預報,通過新聞媒體向社會發布臺風預警信號。縣水文勘測隊要做好江河水情監測和預報,并及時將情況向縣防指報告。
縣電視臺要及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臺風警報和預警信號、江河水情預測預警和縣防指的防臺風緊急通知。
4.3 預防預警行動
4.3.1 縣防指及其成員單位
縣防指:縣防指領導坐鎮指揮,組織應急、氣象、水文、水利、自然資源、城市管理等有關部門進行防臺風緊急會商,印發防臺風緊急通知,進行緊急動員,及時派出工作組到防臺風第一線,檢查督促和落實各項防臺風工作。指揮部成員單位安排防臺風專人值班。
縣防汛辦:實行24小時值班,及時傳達、貫徹落實縣防指防臺風工作的指示精神,密切關注風情、雨情、水情,掌握水利工程防臺風情況,下發縣防指的防臺風通知,檢查防臺風措施落實情況。
縣防指成員單位:按照職責做好各自的工作,并將工作情況及時報告縣防指。
4.3.2 鄉鎮人民政府(含五指峰、云嶺林場)
當接到縣防指下達的防臺風通知后,鄉鎮場黨委、政府主要領導要全部到崗到位、坐鎮指揮,鄉鎮干部要迅速到村,組織村干部通知群眾做好防臺風轉移工作,要責任到人;當降雨量1小時達60毫米以上、3小時達80毫米以上、6小時達100毫米以上、12小時達120毫米以上、24小時達140毫米以上時,要立即啟動應急預案,轉移受威脅群眾到指定的安置點,并將有關情況報縣防汛辦。當連續多日降雨時,應提前啟動應急預案,轉移危險區群眾。
5 轉移安置
5.1 安置地點
遵循就近、安全的原則,應以學校、村委會集中安置為主,投親靠友為補充。
5.2 轉移路線
遵循先人員后財產,先老弱病殘人員后一般人員的原則,應以集體、有組織轉移為主。轉移路線要避開跨河、跨溪或易滑坡等地帶。不要順著溪河溝谷上下游、泥石流溝上下游、滑坡的滑動方向轉移;應向溪河溝谷兩側山坡或滑動體的兩側方向轉移。平常要不定期檢查轉移路線是否出現異常,如有異常應及時修補或改變線路。
5.3 保障措施
5.3.1現場救助和工程搶險裝備保障
搜救搶險船只、機械等設備由人武部、應急、消防救援大隊、公安、交通、公路、水利及各類應急救援隊伍等相關部門和組織保障。
5.3.2應急隊伍保障
應急救援隊伍主要以縣消防救援大隊、縣森林消防大隊、縣武警中隊、遂川縣綜合應急救援預備大隊、鄉鎮救援隊伍(包含鄉鎮公安派出所)、社會救援隊伍(遂川縣藍天救援隊、遂川救援隊、遂川縣青年救援隊)等六支隊伍為主。汛期,各救援隊伍必須全部進入防汛救災備勤狀態,強化應急演練,做好救援隊伍、裝備物資等各項應急準備,隨時做好防汛、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救援的準備,確保一旦突發災險情,能有力、有序、有效搶險救援。
5.4 紀律
黨員干部要身先士卒,起模范帶頭作用,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對玩忽職守、臨陣脫逃的黨員干部依法依紀就地處理。對危在眼前、不服從轉移的人員,可采取強制舉措帶離。危險未解除前,嚴禁被轉移人員返回住房住宿或拿取物品。
6 臺風信號解除的善后工作
6.1 臺風信號解除
由縣防汛抗旱指揮部發出臺風信號解除通知,受災地區轉入災后復產階段。
6.2 災后救助與報災
災情發生后,應迅速啟動救災應急預案,成立救災指揮部,加強災后救災復產工作領導,組織救災工作組赴災區指導救災,積極做好災民的安置工作,確保災民有水喝、有飯吃、有衣穿、有地方住、有病可以得到及時治療。
縣防汛抗旱指揮部成員單位按照各自的職責努力工作,齊心協力為受災鄉鎮、企事單位、社會團體提供服務,幫助解決實際困難。
受災鄉鎮在縣委、縣政府的統一部署下,積極開展救災與災情統計上報工作,一方面,要組織群眾清理房屋、打掃衛生,對水淹禾苗搞好扶苗洗苗,對絕收田及時改種經濟作物等;另一方面,在災情發生后3小時內,必須向縣防指報告初步災情,隨后作滾動報告直至未發生新的災情為止。
6.3 水毀工程修復
縣應急、發改、財政、水利、住建、交通、電力、通信、教育、氣象、水文等部門要抓緊摸清水毀工程情況、制訂修復計劃,并實施修復。
6.4 災后重建
在縣委、縣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號召縣直各單位、社會各界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共同實施災后重建工作,若條件允許,可提高標準重建。
6.5 保險與補償
加大防洪保險宣傳,鼓勵企事業單位和個人參加自然災害財產保險和人身意外保險,當遭遇災害后,按照保險合同進行賠付。
6.6 調查與總結
由縣防指負責災情調查、收集、統計和核實,并廣泛征求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對防臺風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總結經驗教訓,完善應急預案,提高防臺風能力。
7 附則
7.1 名詞術語定義
熱帶低壓:中心附近的最大風力達6至7級(風速10.8米/秒—17.1米/秒)。
熱帶風暴:中心附近的最大風力達8至9級(風速17.2米/秒—24.4米/秒)。
強熱帶風暴:中心附近的最大風力達10至11級(風速24.5米/秒—32.6米/秒)。
臺風:中心附近的最大風力達12至13級(風速32.7米/秒—41.4米/秒)。
強臺風:中心附近的最大風力達14至15級(風速41.5米/秒—50.9米/秒)。
超強臺風:中心附近的最大風力16級以上(風速51米/秒以上)。
7.2 預案管理與更新
本預案由縣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負責制定并管理,每5年由縣防辦召集有關部門對本預案進行評審,并視情況變化作出相應修改,報縣政府批準。
7.3 獎勵與責任追究
認真按照本預案組織防臺風工作,為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作出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揚和獎勵。
對思想麻痹,不負責任,工作疏忽或處置失當而造成重大災害后果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汛條例》和《江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辦法》《中共江西省紀委、江西省監察廳關于在防汛抗洪工作中加強監督嚴肅紀律的規定》等法律法規及規定,追究當事人的責任,并予以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7.4 預案解釋部門
本預案由縣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制定并負責解釋。
7.5 預案實施時間
本預案自印發之日起實施。
遂川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0年11月10日印發
遂川縣人民政府主辦 遂川縣政府辦公室、遂川縣大數據中心承辦 ? 版權所有
備案證編號:贛ICP備12000038號-1 網站標識碼:3608270013
贛公網安備 36082702000106號
技術支持:維網科技